仲夏凤冈,火热非常。
50万亩生态茶园绿叶转金,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茶叶出口连续两年领跑全省,2020年共出口茶叶2074.76吨,出口金额为9200万美元,同比增长64.2%,居全省第一;大大小小的圈舍里“牛气”十足,肉牛存栏16.9万头,综合产值达20亿元,奋力打造贵州黄牛生态养殖第一县;5万亩桑园在14个镇乡全面铺开,茶乡成为蚕宝乐园。
这座曾因经济总量小、第二产业弱而被诙谐形容成“轻飘飘,小蛮腰”的小县城在“双有机”理念的加持下,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传统农业变成了优势产业,甚至还长出了工业,长出了旅游业,县域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发展之快出人意料,引发深思。
凤冈茶出口何以位居全省第一?
凤冈县土溪镇大连村,看似平平无奇却屡屡吸引国外商人跨越千里前来“淘宝”,游山玩水的同时还带火了当地特产。
“国外的客商来过好几次,不仅是看样茶,还直接到茶园里抽取土壤化验,标准十分严苛。”娄山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明刚说,茶就是要本色、本香、本味,无论是除草、施肥或是加工、包装都注重无污染、纯天然,一旦检测符合,跨国订单也就不再“难啃”。今年,娄山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8000斤茶叶凭借有机的过硬优势,顺利出口国外,让村里“土茶”开了“洋荤”。
于凤冈而言,大连村的有机茶叶漂洋过海已非个例。
数据显示,凤冈茶叶出口已连续两年持续领跑全省,2021年上半年,凤冈茶叶出口1112.53吨,出口金额5902.13万美元,出口数量和金额位居遵义市第一,被列为全省唯一茶叶产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一骑绝尘的成绩背后,是凤冈县始终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深入践行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的“双有机”战略。
“我们制定了《凤冈县有机茶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规程》和《凤冈县有机茶生产、加工、销售管理实施细则》等生产和加工的规范性文件,确保整个茶产业链条的有机。”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茂飞说,在落实茶叶质量安全上,凤冈全力推进“两减两替代一回收”工程,严格执行土长、林长、河长“三长制”管控机制,形成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可追溯体系,确保出口茶叶质量安全、品质优良。
凤冈凭什么打造贵州黄牛生态养殖第一县?
贵州凤冈和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殖场里,上千头身强力壮的贵州黄牛刚吃过“午饭”,正在栅栏里悠闲地散步。
“听着古典乐,做着健身操,吃着定制餐,这些牛才是真的‘牛’。”该公司生产基地主管彭永军说,有了科学的喂养,原本2万元一头的贵州黄牛能够长成“雪花牛”,身价可增至10万元。
绥阳镇街上的下场口,是凤冈县金桥梁大牲畜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的黔东北最大的以交易肉牛为主的一个大市场,农历逢“一”和“六”都会出现肉牛交易的大场面,这里全年牛交易量超过10万头交易金额达10亿元。
凤冈牛,果真牛。
好山好水出好茶,好草好料养好牛。
“凤冈按照‘以地定畜、以畜养地、以草定养’的绿色发展方式,推行种草养牛,实现饲草自给。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梯度分工、流水合作模式。”高茂飞说,凤冈“牛气冲天”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科学喂养。
农户以适度规模养殖能繁母牛为主,通过利用撂荒地和闲置土地种植牧草,利用闲置圈舍和剩余劳动力养牛,降低养殖成本;合作社及规模场以饲养育肥牛为主,从农户手中收购牛犊,通过种草养殖、分户饲养、集中育肥,降低饲料成本;龙头企业以培育雪花牛为代表的中高端肉牛为主,从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购买育肥牛,通过精制饲料喂养雪花牛,提高肉质,降低前端养殖成本。
通过梯次养殖,每头能繁母牛每年的饲养成本降低了20%左右,每头育肥牛每年的饲养成本降低了10%左右。
如今,“家养3头牛,油盐柴米不用愁;家养10头牛,北上广深任我游。”成为了凤冈上万“牛倌”们的幸福写照。
好酒也怕巷子深。为了让凤冈牛养得好更能卖得俏,凤冈县提出“高端产品走一二线城市,中端产品进生鲜超市”的营销模式,最大限度扩大市场、增加效益。以“牛大冈”“牛小凤”“龙滩口野肆”等为代表的高端雪花牛肉在上海、广州、深圳、昆明、贵阳等地开设体验店12家、鲜牛肉直销店87家;中端牛肉进入谊品生鲜、沃尔玛等生鲜超市,凤冈牛味香飘全国。
5万亩蚕桑产业为何卷土重来?
“种点茶,再整点蚕桑,收入不差。”
“桑叶长好了,蚕宝宝就吃得饱长得肥,丝就吐得好。”
从去年开始,凤冈农民的话题中多出了蚕桑一项,这也是继茶和肉牛产业之后,凤冈“崛起”的另一项增收产业。
“5万亩蚕桑产业在14个乡镇全面铺开。”从高茂飞的语气中,凤冈发展蚕桑产业的底气和决心不言而喻。
事实上,凤冈早在20多年前就有过发展蚕桑产业的历史,但因当时市场渠道不通畅等原因,产业没有成气候就“夭折”了。如今,蚕桑产业再次在凤冈的土地上卷土重来,看中的依然是这片土地始终保持如一的良好生态。
近年来,凤冈县以“双有机”理念为引领,实施生态空间优化工程;以“全域有机”为目标,实施生态环境改善工程;以“全产业链有机”为导向,实施生态经济提质工程;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实施生态有机文化培育工程,始终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凤冈的山山水水就是桑叶和蚕茧的先天‘温床’,更何况这些年凤冈一直在提‘双有机’,土地保护得好得很。”该县进化镇沙坝村村民杨再举曾见证过凤冈蚕桑产业的起步,他知道蚕桑所需正是凤冈所有,只要发展路子对了,蚕桑一定能在凤冈立得住脚。去年,他抓住机遇种了8亩的桑树,成效也在逐渐显现。
如今,正应了杨再举的预料,凤冈种桑养蚕已形成气候,仅沙坝村种植桑树就突破3000多亩,涉及农户200多户,放眼凤冈,发展势头更甚。
20多年来,凤冈县始终坚守有机产业发展之路,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实践。截至今年5月,该县有机产品基地规模达10.65万亩,有机获证企业38家,有机认证证书56张,有机认证产品92个,产品涵盖有机茶叶、有机稻谷、有机水产品和有机畜禽产品等。凤冈绿色农业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县域第一,“凤冈模式”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可见,绿色贵州,“有机”常有;而“双有机”,唯凤冈独有。
这不正是问题的答案吗?
(来源:凤鸣高冈)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